門靜脈高壓癥是一種主要由肝硬化引起的常見疾病。福建省立醫院日前為一名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患者采用斷流分流聯合術成功施術,為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的治療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方法。
據負責實施手術的游振輝主任醫師介紹說,門靜脈高壓癥的一種常見的嚴重并發癥是食管和胃底靜脈曲張,一旦破裂,往往造成致命的大出血。研究資料表明,約有三分之二的肝硬化病人最終將發生食管和胃底靜脈曲張,其中約三分之一遲早會發生破裂出血,從而成為外科治療的一個難題。
游振輝介紹說,肝移植是根治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的有效方法,但因其價格昂貴、排斥反應等術后并發癥多且供體缺乏,故目前未能普及。傳統方法治療門靜脈高壓癥多采用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俗稱斷流術,少數病例采用脾靜脈腎靜脈分流術,俗稱分流術。這兩種手術方法均取得一定臨床療效,但各有利弊。“斷流術”方法簡單,止血確切,并能保持肝臟血供。但術后胃脾區的靜脈高壓狀態增加了門靜脈高壓性胃病的發生,再出血率高。“分流術”是按照“疏導”原則,將門靜脈血流通過吻合渠道進入體循環,故能降低門靜脈壓力從而防治出血。但門靜脈系統有胃脾區與腸系膜區的功能性分區,單一分流手術常有頭向側枝存在,對降低食管胃底區壓力的效果并不理想,且易影響肝臟門靜脈的血流灌注,有易發生肝性腦病的缺點。
游振輝表示,此次實施的斷流分流聯合術吸收了斷流術、分流術的優點,既能有效控制出血,又能降低門靜脈壓力,既能緩解門靜脈高動力狀態,又能保持向肝血流灌注,從而克服了長期以來外科界治療此類病人大多采用單一斷流術所帶來的再出血率高以及門脈高壓性胃病發生率高的弊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