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消息―根據近期一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研究,血清單克隆蛋白水平和/或骨髓中的漿細胞比例可作為預測郁積型多發性骨髓瘤是否會進展為活動性病變的危險因子。 郁積型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漿細胞病,它和意義未定的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病(MGUS)一樣均有可能進展為活動性病變,進展風險分別為78%和21%。據統計,郁積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在確診后的第1個五年里進展為活動性病變的風險每年增加10%,在第2個五年里每年增加3%,10年后則每年降低1%左右。由于直到2003年,全球骨髓瘤工作小組才明確了郁積型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標準,因此至今為止尚未明確哪些危險因子可以預測患者的病情進展及臨床預后。Mayo Clinic的Robert A. Kyle博士和他的同事們近期完成了一項回顧性研究,通過對Mayo醫學中心1970~1995年的病例檢索,共發現了276名達到郁積型多發性骨髓瘤診斷標準的患者,確診時的平均年齡為64歲,其中男性患者占62%。有163人進展為活動性多發性骨髓瘤或淀粉樣變,平均進展期為4.8年。在對血清單克隆蛋白的水平和種類、尿中是否出現輕鏈、骨髓受累的程度和類型、其他未受累免疫球蛋白下降的程度等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后發現,漿細胞比例≥ 10%、單克隆蛋白≥3 g/dL的患者(n=106)有87%的可能于確診15年后進展為活動性病變;漿細胞比例≥ 10%、單克隆蛋白<3 g/dL的患者(n=142)和漿細胞比例<10%、單克隆蛋白≥3 g/dL的患者(n=27)進展為活動性病變的可能性分別為70%和39%。研究人員認為,骨髓中的漿細胞比例和血清中單克隆蛋白水平可作為風險分層的模式。因此,臨床醫生應該每隔2~3個月就重復一次相關實驗室檢查以早期發現活動性病變;如檢查結果保持穩定,則可將隨訪間隔延長為4~6個月。至于延緩病情進展的藥物,如二磷酸鹽、白介素-1β抑制劑、克拉霉素、脫氫表雄酮以及thalidomide等目前尚處在試驗階段。/**/